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
而作为坚持扎根巴渝大地办学、始终以先锋姿态、主动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大局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重庆大学也将在本次大会上践行使命担当,在“丝路画卷”上再谱华章,赓续“重大”作为。
牵头共话信息时代科研范式变革
11月7日上午,由重庆大学承办,作为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的“信息时代科研范式变革校长圆桌会议”将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白俄罗斯、南非、文莱、马来西亚、摩洛哥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校长以及香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校长将共聚一堂,进行“高峰对话”。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颠覆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引领性技术不断涌现,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学研究进入数据密集型的第四范式。如何变革科研范式,转变科研思维和行为组织方式,促进高校在信息时代条件下,打破学科界限,开展传统学科与信息学科、基础学科及新兴学科交叉融合。与会嘉宾将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新科研范式下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主题的两场圆桌会议中,共同探讨“一带一路”高校科技创新合作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
发起成立全球大学科技联盟(iUNRC)
11月7日下午,为深化落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信息时代科研范式变革校长圆桌会议成果,重庆大学将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全球大学科技联盟(iUNRC)。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深度结合点,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一直以来,重庆大学始终秉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勇担“国家队”使命,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进入新时代,重庆大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四个面向”,不断深化科研范式变革,着力推进有组织、体系化的科研攻关,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高质量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积极汇聚各类高质量创新资源,聚力打造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科技力量。此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全球大学科技联盟(iUNRC),将构建“一带一路”常态化科技交流机制,汇聚更广泛的全球大学科技资源,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与合作需求。
十年,“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作为
这十年,重庆大学全面落实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推进国际协同创新,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持续拓展学校国际化广度和深度,打造国际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进一步搭建起重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桥梁。
以研究合作为基础,推动教育交流互通。重庆大学以优势学科为支点,牵头组建并持续推进“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共建“重庆大学韩国电子部品研究院技术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保持教育合作畅通。
以人才培养为支撑,推进教育成果共享。重庆大学坚持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落实“丝绸之路”教育行动留学推进计划,每年设立校际交流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生来校学习。目前已与共建“一带一路”的13个国家40所行业顶级、国内一流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着力促进学术成果合作共享。
积极实施高端外专项目,着力推动引智成果转化。近3年,重庆大学邀请来自西班牙、塞尔维亚、阿根廷、伊朗、俄罗斯、新加坡、土耳其、马来西亚、波兰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23名外专开展合作研究,深化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的科技创新合作。
十年,行走在“一带一路”上的“重大人”
“将深化‘一带一路’共建教育合作写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和《重庆大学‘十四五’国际化专项规划》中,作为‘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的重点任务。”这是重庆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的鲜明旗帜。十年来,“重大人”在“丝路画卷”上“妙笔生花”,结出累累硕果。
在新加坡,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杨波教授团队联合新加坡政府JTC Corporation,新加坡理工大学SIT,新加坡WOH HUP建筑公司,新加坡结构钢制造商TTJ Design And Engineering,针对工业及商业建筑的碳排放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高性能预制钢混凝土复合梁(HPCB)系统。据介绍,与传统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该系统成果可减少碳排放量25%以上,节约总成本10%以上,并且对超荷或大跨结构时,使用预先设计的高性能HPCB可以最大化其优势。
新加坡副总理Heng Swee Keat参观系统展示。
在越南,从海上风电集群到陆地轻轨纵线,都有重庆大学科研成果的种子。2021年11月6日,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越南河内“吉灵-河东”轻轨正式移交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成套中国城市轻轨“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团队自主开发研制的软基加固专利技术——PCC桩技术,通过国际技术授权应用于该项目前期建设。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电建江西省电力设计院结合越南Ca Mau(金瓯)省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海洋、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海上风电机组高承台桩基础结构精细化高效设计方法,应用于越南金瓯海上风电场(共40余台机组)。
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
越南Ca Mau(金瓯)海上风电场。
在埃及,重庆大学作为项目牵头的联合科研成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智能化评估与优化平台”已服务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埃及“2030 愿景”规划,为实现中埃两国乃至全球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共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在沙特,重庆大学跨尺度多孔材料研究中心在张大梁和刘玲梅两位教授的科研团队带领下,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展开紧密科研合作,专注于开发新型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运用这一技术解析复杂多孔材料的空间结构和理化性质。2023年7月,KAUST、浙江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沙特阿拉伯先进材料微尺度结构工程联合实验室”项目。
先进材料微尺度结构工程联合实验室。
在泰国,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廖强教授团队牵头与泰国孔敬大学Reungsang教授研究团队、塔信大学O-Thong博士研究团队和宋卡王子大学Kongjan博士研究团队合作,结合中泰双方研究基础和优势特色,于2015年至2020年共同开展太阳能水热水解及生化转化耦合制取微藻生物燃料系统集成的研究,攻克变物性微藻浆液水热水解速率及产物与后续厌氧发酵环境不匹配的难题,构建了微藻水热预处理与厌氧发酵耦合制取生物燃料系统,实现太阳能驱动的藻基清洁生物燃料的生产。
微藻水热预处理与厌氧发酵耦合制取生物燃料系统。
回溯这十年,早在2014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团队白涌滔教授的牵头下,重庆大学就与委内瑞拉、智利、土耳其、布隆迪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展开高水平科研合作,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域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钢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算法与重频脉冲激光强化系统。该合作成果围绕未来极端环境下钢结构工程的疲劳损伤问题,解决了钢结构宏观疲劳损伤力学理论及其高效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提升90倍以上)、裂纹萌生定位、高-低周疲劳模型建立及非增材式疲劳性能调控提升等关键瓶颈问题。
钢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算法与重频脉冲激光强化系统。
而最近一次,是今年10月27日上午,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与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签约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动成立“中波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研究中心(Sino-Polish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Resource Recovery, SPRC-AWTRR)”,针对废水处理和资源回收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技术装备成果的实际应用开展合作研究。
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介绍,本次大会既是重庆大学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阶段性回顾,也是一个序章。下阶段,重庆大学将立足育人使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贡献更坚实的重大力量。
十年耕耘,大道致远。重庆大学使命在肩,砥砺前行,始终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本次信息时代科研范式变革圆桌会为契机,积极推动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校际合作实现新跨越,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焕发出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