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教育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协同 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2025.03.31 浏览量:

思政课教学实效直接关系着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善用“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激发思政课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新模式”为主题,围绕感悟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条主线,通过八大模块精心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深度推进校际联合、东西合作、校地协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题引领,探索思政实践新路径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紧扣“‘大思政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这一要义开展思政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新模式”这一主题的引领下,高校、地方政府部门等各方合作力量共同探索如何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育人活动,对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围绕三条主线、八大模块,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

为了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让思政课更有深度和温度,学院围绕感悟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条主线,设计“大禹传奇”“羌风民俗”“红色记忆”“伟人足迹”“快乐乡音”“震后重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八大教学模块,把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沉浸式育人场景,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现场参观、亲身参与中深度体验不同文化,增强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感悟革命文化:追溯历史,赓续血脉。实践团队走进北川红色遗址,学习千佛山战役展现出的革命精神,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和对责任的担当。录制“行走的课堂”云端思政课,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更多学生能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进基层,传递温暖。实践团队参加《快乐乡音》节目,见证了抗震救灾精神在基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生动体现。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暑期安全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爱。此外,实践团队还结合北川实际情况,草拟“行走的思政学校”方案,协助整理《北川“三下乡”现场教学点一览表》,为北川文旅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羌绣传承,续写华章。实践团队深入羌乡,以羌绣为核心,将文化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借助电商直播,带领观众线上游览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将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拓宽羌绣的销售渠道。同时,实践团队还在宣讲与纪实环节拍摄多语种纪录片,扩大羌绣的国内外影响力。学生通过政协系统为北川文旅发展建言献策,撰写专项调研报告,推动羌绣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打破壁垒,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版图

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道路上打破校地、校企以及不同区域高校之间的壁垒,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之路。

学院推进校地共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一方面,结合北川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学生参与调研、采访等活动,提升学生外语实践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地齐抓共管模式,高校学院领导带队,地方领导支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实现校地资源互补,助力学生成长。

为了以实践育人传承文化,学院推动东西部高校合作,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组建团队,发起建立社会实践文化育人联动机制,打造联合实践育人课程。团队成员涵盖东西部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及国际中文教育留学生,这些学生走进羌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学院通过结合技术手段与社会资源,构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地协同”的一体化育人模式,针对羌绣的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开展实践教学的多元互动。一方面,在地方政府部门、高校、文化企业和羌绣非遗传承人之间建立良性沟通协调机制,鼓励文化企业、羌绣非遗传承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介羌绣作品,助力其文创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利用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加强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打造多元、立体、活态的传播体系,让羌绣在现代市场中重焕生机。

校际联合、东西合作、校地协同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其他地方和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未来的思政教育征程中,这一体系将不断完善和推广,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