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重庆大学、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主办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杯重庆市大学生建造科普大赛暨第12届重庆大学建造季在磁器口后街拉开帷幕。依托重庆大学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来自9所院校、27支代表队的300余名师生汇聚千年古镇,以“非遗活化+城乡更新”为脉络,在8小时内完成27组木构实体模型建造,献上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的视觉盛宴。
开幕式上,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黄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先后致辞,强调活动以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为导向,推动非遗技艺与建筑教育融合的实践价值。随后,参会嘉宾向27支代表队颁发施工证书,各代表队在磁器口后街的五个搭建区域开展建造行动。
刘汉龙致辞
黄建致辞
杜春兰致辞
颁发施工证书
本届建造季以“非遗传承”为主题,引导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空间设计。重庆大学团队的《璇织木舞》结合广州塔曲线与荣昌折扇工艺,通过直纹曲面木构展现“小蛮腰”的韵律美,内外层高度差形成动态视觉,木构交错逻辑再现折扇编织技法,实现非遗的形神传承。另一作品《斜岚木境》灵感源于传统茶室,以新中式木质结构构建三角形空间骨架,白色布幔轻盈垂落,芦苇环绕,营造隐逸自然的东方美学意境。
《璇织木舞》作品夜景
《斜岚木境》作品夜景
《以木为诗、筑梦万家》小组
《苎云织——经纬交织,点面铺陈》小组
搭建现场,各团队默契配合,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精准地切割与拼接。面对场地高差与工艺难题,选手们巧妙调整节点构造,在传统木构与创新设计间寻求平衡。往来游客纷纷驻足,用镜头记录建造过程,感受木构智慧。
现场搭建
经过8小时紧张施工,1:1实体模型顺利完成。随后,各团队依次介绍作品主题、结构与创作思路,并分享从设计到落地的全过程,最终评选出本届获奖作品。
活动得到金融街重庆裕隆实业有限公司、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建造成果作为科普教育展品,将在磁器口后街面向公众持续开放。作为重庆大学“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延伸,建造季一直以来吸引千余名学生参与,足迹遍及山城巷、白象街等历史街区,逐步形成“课程思政+实践育人+非遗传承”的特色模式,为城乡微空间更新提供青年视角的解决方案。
“从图纸到实体,每一根木梁都承载着对传统的敬意与创新的勇气。”参赛学生表示,通过沉浸式建造,不仅深化了对材料性能与空间营造的认知,更感受到非遗技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未来,活动将继续以历史街区为舞台,推动建筑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技艺在城乡发展中持续“生长”。
来源:建筑城规学院
作者:胡爱玲 曹颖琦
摄影:建筑城规学院宣传部及全体志愿者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