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至27日,重庆大学主办的“中文书写国际研讨会:语言·文化·技术”在虎溪校区举行。在本次学术盛会中,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70余所高校近20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文书写的文化传承机制、国际传播范式与技术赋能路径。
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俊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强调中文是文明传承与互鉴的桥梁,需守正创新。重庆大学期待与专家携手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秘书长冯冬梅教授提出,中文国际传播应坚守文化内核,探索技术赋能路径。北京语言大学陆丙甫教授提出“一语三文”理念,助力汉语国际化与人工智能化。开幕式上,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为重庆大学揭牌“常务理事单位”和“城市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莫启扬主持。
十五位国内外权威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北京语言大学陆丙甫教授提出“一语三文”理念助力汉语国际化;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白乐桑教授剖析汉字表意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以“人本主义教育伦理”应对AI冲击;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强调汉字跨方言优势推动中文全球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呼吁构建汉字研究本土学术话语;复旦大学刘海涛教授提出重构人机协同认知体系;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发布教材编写原则;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呼吁提升中国语言标准国际化水平;北京大学教授施正宇总结人才培养历史经验;澳门科技大学张洪明教授探讨AI影响下教育评估体系重构;此外,伦敦大学敖睿港教授分析了全球语言传播问题,香港浸会大学张美兰教授梳理国际汉语教育史,东南大学韩亚文教授提出高校中文传播策略,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狄海冰教授探讨了翻译伦理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重新诠释中文国际传播内涵。精彩的发言为中文书写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多元视角与理论支撑。
会议设置10场平行论坛,与会者积极参与,围绕“AI赋能教学”“数字人文”“汉字构架”“区域文化传播”“语料库研究”“产学研协同”六大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展现中文国际书写研究的多元面向与社会价值。
会议设三场圆桌论坛,聚焦国际中文教育核心议题,分别由康鑫、王江以及李小辉教授主持。“语言研究与国际中文教育”论坛探讨研教协同;“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论坛提出“在地化传播”策略;“技术赋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论坛剖析技术问题,倡导“技术向善”,建立协同机制,为相关发展提供思路。
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高度肯定了研讨会的成果,指出此次会议以“历史纵深与技术锐度”的双重维度,为中文国际书写研究开辟了新视野。会议揭晓了“学术新锐奖”,16项青年学者成果入选并获颁奖。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欧玲主持了闭幕式并表示,此次会议构建起跨文化传播的立体图景,重庆大学将携手全球学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袁继锋 龙藜
摄影:王云丽 贺梦莎 刘溯 李彦霖 唐红萍 赵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