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学毕业后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深入山区帮助那里的孩子们,他们就是——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10年,54个人,一年一年播下梦的种子过去从未间断,未来仍将继续
绿春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哀牢山南出支脉西南端,东与元阳、金平两县接壤,北与红河县相连,西北邻墨江县,西南隔李仙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连。在这样一座坐落在山头的小县城,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的老师日夜坚守,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为山区孩子播下梦的种子。
在绿春县第一中学(初中部),支教团成员时刻不忘母校的嘱托和身上的责任,迅速克服生活上的不适应,转变角色,承担起年级将近一半班级的数学、地理以及生物教学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学生们信任的老师。
作为科任老师,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支教团成员敢于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学校的硬件资源,使用一体机教学,用数学趣味故事、生物纪录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与学生积极互动,课下给同学耐心讲解,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为同学们一点点补上课业的差距,教学效果显著,支教团所教学科成绩均名列年级前列。
从早读到晚自习,学生纸于笔尖的不仅是知识的沉淀,亦是老师们无声的陪伴。在结束了白天的学习过后,晚课铃声带来的是夜的沉浸,也是梦的开始。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蒋兴顺:
来绿春支教之前,我对这边也有大概的了解,和这边的孩子一样,我也是从大山、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认为这边的孩子也想拥有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也想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正式开始支教,随着对生活的熟悉和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孩子强烈的需求,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便开展了以“外面世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我们以绿春一中为立足点,将这门课程辐射到更多、更偏远的乡镇中学,打造了“1+2+4=∞”的支教模式。
10年间,重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老师一批接一批,支教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完善,但唯一不变的,是支教的精神薪火相传。研究生支教团不断汲取经验,力求创新,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支教服务模式——“1+2+4=∞”支教服务模式。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金子健:
重庆大学研支团在深刻把握山区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重庆大学教育帮扶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1+2+4=∞”支教服务模式。通过发挥支教老师的自身优势,激发山区学生走出大山的渴望以及刻苦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多元、全面的发展。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岳娇:
我们打造的“1+2+4=∞”支教服务模式中的“1”指的是一个宗旨。我们鼓励学生以自信开放的心态去奔赴山外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中,自信是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前景充满希望。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并且去推广家乡,而开放是希望学生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勇敢地接纳外界的事物。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蒋兴顺:
(两条路径中的)“立志之径”是指,团队开展“外面的世界”立志宣讲、特别学生特别关爱、热爱家乡系列活动,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尊重学生成长特点和热爱家乡深厚感情的基础上,激发孩子走出大山的欲望。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刘芝钰:
(两条路径中的)“赋能之径”是我们团队通过开展日常教学、课后服务和“微心愿”等活动去提高孩子们对知识的转换和吸收,以及通过对接前锋足球队等校际帮扶资源和捐赠书籍、文具等物资去提高孩子们追求梦想的主客观能力。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胡程瑜:
模式中的“4”指代四力驱动,即“需求力”“推动力”“内源力”和“影响力”。在四重动力机制的驱动下,该模式可以得到一个经久不衰的稳固发展和持久有效的多元化推广。
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 徐扬诗雨 :
最后,我们的支教服务模式落脚于一个无限符号上。无限代表着跨越地理阻隔,更代表着拥抱无限可能。我们始终鼓励着山区孩子以自身特点去绚丽多元、多彩的人生梦想,到山外更广阔的世界中成长成才,最后,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拥有无限可能的精彩人生。
自2012年重庆大学定点帮扶绿春县以来,已经选派9届研究生支教团54名支教老师在绿春县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等学校开展支教工作。目前,重庆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绿春分队在绿春县第一中学支教服务9个月,用青春和责任书写着绿春教育事业成长新篇章,在祖国西南端的小县城播下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