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汉龙。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刘院士您好,您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专家,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您和团队的科研取得了哪些代表性成果?
刘汉龙:随着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桥梁、城市地铁、大型隧道以及水库大坝等很多重大项目都处于世界前列。
当然,这个领先地位跟土木科技工作者密切相关,大量从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科技专家,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木工程涉及很多领域,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岩土与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开发利用进行科研探索。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就是要打牢地基。
比如针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针对我国吹填造地(岛)工程中的超软淤泥地基强度低、含水率高、压缩性大等难题,针对地震及爆炸液化引起地基液化及变形难题等,我们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接受新华网访谈。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更加认识到土木工程人才的重要性。那么目前重庆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和储备情况怎么样?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快培养高质量土木工程人才?
刘汉龙:重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对基础设施人才的需求巨大。根据《重庆市主要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需求量预测表(2023-2025年)》,未来五年内,重庆市土木工程行业的人才缺口较大,新基建人才需求将大幅提升。
当前,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智能建造等土木领域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
为了加快培养高质量的土木工程人才,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完善新工科课程体系。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学科,以土木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更新,强化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开设“弘深土木实验班”和“卓越工程师班”等特色实验班,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能力和非技术技能培养。
三是构建培养质量保障闭环。按照工程认证理念,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闭环,即构建“培养的目标体系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持续改进”的循环,确保教学质量螺旋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介绍相关技术研究。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重庆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否请您分享一下人才培养的“重大经验”,以及“重大经验”背后的人才培养密码?
刘汉龙:重庆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形成新工科建设的“重大经验”。
一是创新培养理念,构建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深入挖掘与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相适应的新工科人才主要特征,创新性提出未来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5C”核心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核心能力作为新工科教育目标,系统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按照交叉递进梯度,构建 “专业教育,跨界实践”“知行交替,循环递进”“理工交叉,本研贯通”“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四种新工科教育培养模式。
二是优化专业结构,探索设置战略性新兴专业。加强“四新”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和调整本科专业,新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智能采矿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10个新工科专业,培养国家、地方、行业、产业急需的复合型工科人才。
三是强化创新实践,建设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444”创新实践体系,即本科四年不间断,依托学院-学校-省部-国家四个层级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科研导师团队项目、科教产教融合的四类项目,开展有组织的高水平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每年投入超过千万元建设覆盖所有学生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立超800余名校内外专业人士为导师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创建“产品创意驱动、学习实践同步”的创新创业逆向实践模式,形成“产品创意驱动-项目制‘PBL+CDIO’-基金资助-基地孵化”创新创业实践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谈重庆人才环境。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新华网: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以“才聚新重庆·共创新未来”为主题。您如何评价当前重庆的人才环境?你认为重庆如何才能“才聚新重庆”?
刘汉龙:当前重庆的人才环境生机焕发、欣欣向荣。重庆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今年举办了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近日又举办了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人才政策不断完善、措施更加有效,多种举措推动全市人才事业发展持续向好。重庆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下一步如何才能“才聚新重庆”呢?我建议一是充分发挥一流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在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持续优化高校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和人才供给质量,不断推动改善重庆专业人才的整体配置,增强城市的创新活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议着力为科研人才提供高能级科研设施等创新发展平台。
三是持续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建议加快完善相关机制,营造人才踊跃发展的环境氛围,在全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