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月14日电(徐珺琢 洪小清)13日,由云南省绿春县人民政府、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上海市中小企业人才技术服务中心共同组织的“‘渝’‘尼’同行,三地贯通——行进科普的思政课”在重庆大学启动。25名云南绿春籍哈尼族留守儿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来到重庆开展为期七天的求知研学之旅。
图为启动仪式现场。陆明然 摄
身着民族服装的中小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在重庆大学即兴跳起了乐作舞。这段乐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共有的一种歌、舞、乐一体的古老民间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优美的旋律、欢乐的氛围,给校园增添了一份暖意和喜气。
启动仪式上,绿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炯介绍,绿春县高度重视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这些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第一次出县城,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来重庆。此次活动实现了上海、重庆、云南三地贯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实践。
据悉,参加活动的哈尼族同学们是绿春县绿春一中、戈奎中学、戈奎乡加梅小学的留守儿童学生代表,他们对重庆充满着向往,希望能亲身体验山城丰富的文化脉络、教育资源以及科技发展魅力,增长见识。此次游览重庆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们零距离交流,参加科技活动,担任绿春小推介官为家乡代言等,让他们倍感兴奋与激动。“希望能在活动中观看、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结识新朋友,感受大学校园和科技知识的魅力。”七年级女生陈晓涵说。
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表示,其在过去近20年里,始终深耕于沪昆产业合作领域,此次“三地贯通”的创新模式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增添多元的元素与广阔空间,应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相关政策要求,把握与绿春县、重庆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层次的宝贵机遇。
图为中小学生们展示制作的手工制品。李欢 摄
后续活动行程中,实践团将参观重庆科技馆、三峡博物馆,感受重庆8D魔幻城市特色;参观重庆大学声景智能研究中心,了解声景智能研究,体验哈尼古声等创作;制作港珠澳大桥模型,参加科普讲解活动;手工制作皮影,体验传统艺术;作为哈尼族小小推荐官作绿春特色农产品推介展销;参加笔友见面会,与重庆大学学子线下交流,共同制作书签,交流读书感悟……
从科技探索到了解历史文化,从自然观察到社会实践,每一门课程都激发着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将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激发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梦想的勇气,在幼小的心灵种下崇尚科学的种子,启发和感悟思政引领力量,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重庆新知博士团博士王乐祥说。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15名研究生、本科生志愿者也参与到活动中,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携手绿春儿童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开展系列科学探究实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走进科学的大门,激发科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介绍,活动以科普为载体,以思政课贯穿全过程,实践团队有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中小学生,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大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共同在实践中启发和感悟思政引领力,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活动以民族团结为宗旨,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托举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和科学普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饶劲松说,“活动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