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直博清华大学,27岁破格当上博导。他为镁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构建数字模型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他带的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并在相关领域施展所学。
32岁的张昂是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最年轻的博导,也是学生口中“没有架子的朋友”。他说,和学生相处要“彼此舒服、沟通有效”。
谈起求学经历,张昂笑言,他的成功秘诀藏在探索与坚持里。
2011年,张昂考入华中科技大学。那时,他便对材料成形的微观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本上更多的是基础理论知识,为了让零散知识点逐步串联成体系,张昂经常泡在图书馆查阅书籍与资料。凭借这份钻劲,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大学直博。
在清华园的5年,是张昂科研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期,也让他体会到“突破瓶颈”的艰辛。
“我的研究方向是材料加工,但博士阶段要用到大量编程知识,这对我来说是全新挑 战。“张昂说,那段时间,调试程序成了他生活的重心,睡前琢磨代码逻辑,游泳、跑步时思考程序漏洞,就连吃饭时都在想如何优化算法。
2020年,张昂博士毕业后入职重大,开始材料科学的研究,他把目光专注在镁合金上。他称,镁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节约了时间和生产制造成本,在汽车轻量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但由于其化学性质活跃、铸件尺寸大,成型时易产生缺陷,影响产品性能。
“压铸的过程就像揉面团,温度、压力稍有不慎,孔洞、裂纹就全来了。我们要为镁合金压铸缺陷装上导航',让这个揉面团的过程可预测、可控制。"张昂一边说,一边在电脑上演示压铸流程。
为了让仿真“接地气”,张昂时常走进零部件生产车间,记录温度、压力数据,比对实物缺陷,“不亲眼看到缺陷,仿真再漂亮也只是数字游戏”。
今年4月,赛力斯宣布超大一体压铸镁合金后车体白车身成功试制,标志着镁合金从实验室迈入整车制造的新阶段。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离不开张昂构建的数字模型提供的理论参考——通过模拟缺陷形成机制,为车体生产提供支持。
如今,张昂还承担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对于科研的价值,张昂认为“不该止步于论文”,更要推动技术落地生产线。
张昂带的第一届学生已经顺利毕业,有的进入科研院所,有的投身企业研发。“看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所作为,这比自己取得科研突破还开心。“张昂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更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同行者”
作为重大材料学院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张昂面对的是一群与他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刚开始教书的时候确实会有忐忑,年龄相近,学生凭什么信服你?“他坦言常常向前辈请教如何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
慢慢地,张昂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心理特点,动态调整交流频率和指导方式。有的学生需要紧密跟进,有的适合自主探索,关键是彼此舒服、沟通有效。
“张老师,这周末要不要一起去操场跑步?“采访间隙,一位学生走进张昂的办公室,笑着发出邀请。在学生眼中,这位32岁的博导,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更像一位“师兄”。
跟很多“90后”男生一样,张昂在工作之余喜欢跑步、游泳,常和学生边跑边聊,从实验聊到就业选择。他说,“学生愿意找我说话,不是因为我是博导,而是因为他们觉得我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