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重庆大学A校区迎来一群特殊的“行走者”。来自该校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的55名师生,共同踏上一条名为“抗战联线”的“大思政课”之路。
这条“抗战联线”历史古迹,串联起重庆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百鸽图、周恩来雕像、饶家院旧址、冯简雕像、文字斋、抗战防空洞、大轰炸纪念碑、工学院旧址等九处校园地标。
张瑾教授在七七抗战大礼堂前讲述卢作孚事迹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校史馆联合卢作孚现代中国研究院、非遗文化“死字旗”传承人、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发起这堂“行走‘抗战联线’的思政课”,以脚步丈量史迹,以心灵对话英雄,聆听他们壮丽的爱国诗篇、传承传播他们不朽的伟大精神。
活动在七七抗战大礼堂正式启动。新闻学院教授张瑾深情讲述卢作孚这位爱国实业家在国家危亡之际,以“宜昌大撤退”挽救百万人命与万吨物资,在重庆大学讲授航运管理,践行“教育救国”的感人事迹。
在A校区主教学楼教室内,“死字旗”传承人王烈勋手持一幅仿制旗帜,重现1937年那位川北父亲写给儿子的血书:“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外国语学院学生程庶轩应邀上前,以毛笔仿写“死”字。“当我写下那个‘死’字的时候,指尖仿佛触到先烈滚烫的热血。”程庶轩表示。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讲解《世界和平的信使》创作背景
在《世界和平的信使》纪念雕像前,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讲述了这副作品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的创作故事。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讲述“沙磁学灯”的由来。在冯简雕像前,凌晓明讲述了冯简教授建立中国第一座短波电台的故事。随着联线的深入,师生们还走进重庆大学防空洞、大轰炸纪念碑,了解抗战时期师生避炸、上课、进行科学实验的地方。
“这场行走,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魏世平说,“我们希望学生不只是‘知道’历史,更要‘感受’历史,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国担当。”